山東泉林集團是一家集秸稈綜合利用研發與應用、秸稈本色漿與黃腐酸有機肥生產于一體的大型企業。該企業在秸稈利用方面進行了成功探索,做到了“一草兩用”,用市場的辦法解決了秸稈焚燒難題。
所謂“一草兩用”,一是用秸稈造紙,生產的秸稈本色漿關鍵指標優于闊葉木漿,實現了草漿僅可用于箱板紙等低檔產品向生產文化紙、生活用紙等中高檔產品的躍升;二是把造紙過程中的主要污染物提煉生產黃腐酸有機肥,已在我國4000萬畝耕地上應用。據測算,一個年處理100萬噸秸稈的“泉林模式”工廠,可使400萬畝耕地上的秸稈免于焚燒。

越來越多的人發現,如今學生們用的文化紙沒有那么白了。這要歸功于泉林集團,本色文化用紙白度約70度,以秸稈纖維漿為原料開發不漂白、不增白,色澤柔和,利于保護讀者視力,也改變了行業“越白越好”的傾向。這不僅為造紙工業增添了新的紙品品類,還節省了大量木材消耗。與木材制漿比較,“泉林模式”平均3噸秸稈生產1噸漿,可替代4方木材,即1650元的秸稈創造的價值相當于2400元的木材。
在泉林,秸稈木質素不再作為污染物去被動處理,而是經過一系列自主創新工藝,將其轉化為高活性黃腐酸肥料。如今,黃腐酸作為底肥、追肥、葉面肥等廣泛應用于多種農作物。
泉林的循環經濟產業還催生了秸稈收儲、運輸等產業。采訪中,農戶告訴我,泉林將秸稈進廠價格定在每噸600元左右,遠高于其他回收利用方式。以一臺打捆機每年完成秸稈打捆250噸計算,村級收集點除去各項成本,每噸秸稈可獲利140元,年低可獲利3.5萬元。這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秸稈收儲積極性的問題。